服务项目
联系我们
手机:13776193687
邮箱:877061683@qq.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太仓经济
开发区人民南路32号
在线QQ: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柱八字

天干地支的产生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14日

    天干地支早在殷商(如往前推,还可说到夏代)就有记载,因为在夏商帝王的世系中,有以日干作其名号者的。对此,郭沫若先生在《释支干》一文中说:卜辞中就有完整的支干表,这些支干表,“据余(指郭沫若)所见有三旬式与六旬式之二种”,而“六旬式与三旬式完全相同,即一行十日,六行六旬,行列异常规整。此一见即可知其为实用之目的而锲刻者,用以便于检查日数与干支也”
  因为要检查、识别天数,所以这天干地支的产生与古人对日月的识别、观察相联系。
  1.日之出没与十天干
  古人对“日之出没”(太阳从东边升起到西边降落)的自然天象习以为常:“日之出没”为一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的作息表。而为了标识这每天的“日之出没”,古人就“近取诸身”将自身的器官——手纳入其中,派上用场:以手指记数,标识天数,以便可以“过日子”。因为人手五指,两手合十,所以人们记数也常以“十”为单位,由此导致“天干”为十,还人为设定“旬”之字眼,以标识天数(一旬为十日)。
  古人还不断地对“日之出没”作观察和标识,继续下去就会有一个自然天象呈现在古人面前:当标识记录三个十(约三十日~三旬)后,人们又能在星空中见到上一次见到过的圆月(月之十五和十六,王国维《生霸死霸考》中称之为“既望”。此时刻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180°),或者又经历了上一次经历过的无月(月之三十和初一,称之为晦朔,此时刻为月亮和太阳同时出没;朝地球一面,因无阳光照耀而隐没)。这种月之朔望、月之圆缺、月之盈亏,即连接两次朔或望的时间正好三十日(实际时间为29日12时44分)。于是,“一旬为十,三旬为一月”的观念也就形成,所以就会出现上述提到的“三旬式”的干支表。
  在这里,这“旬”字,按《说文解字》说来:“旬,徧(遍)也,十日为旬,从勹日”。而这“勹”,《说文解字》又说:“勹,裹也,像人曲形也”。在我看来,这“勹”更像人之手形,两手合握的手正好裹着手指十。所以,由“勹”而成的“旬”字能被界定为“十日为旬”。以后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解释“旬”:“自甲至癸为一徧”(十日一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这“旬”字的设定,可能与古人记数怕出错相关(按郭沫若说来“十日为一旬之制当始于殷人”)。从一记数到十,“双手合握为十”为一旬;再从一记数到十,“双手合握为十”为二旬;再从一记数到十,“双手合握为十”为三旬。此时正好又能在星空中见到圆月(三旬为一月)。这样记数,不易出错,于是人为设定“旬”字。
  所以,“天干为十”,不仅与人之记数的手指数十相关,它还与自然界中的日月(如日月同出没为朔)相关:天干为十(一旬为十)是出于对日月周期变化的取整标识——三旬为一月,一旬为十日。
  而所以将“天干”书写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按郭沫若先生说来:“甲乙丙丁”均为鱼身之物,其字象形,四片鱼鳞合一似十,所以鱼鳞(十)谓之甲,“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像鱼肠,丙之像鱼尾。”而对“戊己庚辛壬癸”,郭沫若认为“此六字均系器物之象形”(见《释支干》)。
  这大概是古人记数之同时正好在吃鱼,记数之同时正好在拿物。这样,古人近取诸身——用手记数,远取诸物——鱼,武器(鱼,常吃之食物;武器,常用之器物),以此作为书写天干之字形的参照(象形)物。二者结合,就有了我们现在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月之朔望与地支十二
  古人在记数的过程中,必会出现有心人,他们会不间断地将天数记下去。这样在记到一定日子,又会有一个自然天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旬为十日,三旬为一月,经过十二个朔望之月、圆缺之月、盈亏之月,冬至日这天,在太阳下的人之身影又可以回复重叠到去年冬至日那天人留下的身影(历法上称此为一年,实际时间为365日5小时48分)。如用数来标识:三旬为一月(三十天),三十个十二,就是整数360天(一年)。这样,天数由天干来标识,那么,月数十二就由地支来标识,于是就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地支。
  这地支十二,简单地看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关,但如果深入地看,这还与月亮(月球)在星空自东向西的运动位置变化相关,也与永不落的北斗斗柄所指方位的变化相关:这月球每月(约三十天)经过一区,一年经过十二区,于是对应就有地支十二。且这种运动变化每年固定重复,所以地支十二被永远固定,以标识月份。
  3.木星合日与地支十二
  不仅如此,作为五星中的木星,因为最明亮,且每年停留在一定的、有明确星座背景的天区,可以标识年份,所以又称岁星。这岁星在宇宙空间自西向东的运动位置变化,其视周期为11.86年,相当于12年一(黄道)周天。而岁星又恰好每年(与太阳会合)经过一区(古称为次,今称为宫),即一周天十二宫(十二年),这样又可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所以说,十二地支不仅可以标识月份,还可以标识年份:即如同日月合朔及新月的出现,可以作为纪日的标识一样,一年一次的木星合日及合日后十五天晨见新木星的出现可以作为纪年的标识(木星与太阳于同宫会合也有天象:木星与太阳同宫会合,会有三十天左右为日光所掩盖,人们看见它在合日前十五天晚见于西方为黄昏星,合日后十五天晨见于东方为晓星)。
  4.十二时辰与地支十二
  更有意思的是,这十二地支还可标识十二时辰,这是因为我们平时将一天区分为小时二十四,大时十二,所以会有平时“子时”(23时-1时),“午时”(11时-13时)的说法。对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这样说道:“古无以一日分十二辰之说”,“一日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用不废”(《日知录》卷二十“古无一日分为十二时”)。而之所以会有十二时,其情形大致如下:《淮南子•天文训》将一日划分为十五时段,《左传•昭公五年》卜楚丘将一日划分为十时段。“而杜元凯注,则以为十二时(段),虽不立十二支之目,然其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时)也,平旦者寅(时)也,日出者卯(时)也,食时者辰(时)也,隅中者巳(时)也,日中者午(时)也,日昳者未(时)也,晡时者申(时)也,日入者酉(时)也,黄昏者戌(时)也,人定者亥(时)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日知录》卷二十“古无一日分为十二时”)。这样有可能将此对应十二地支,以致到《南齐书•天文志》中就有“子时、丑时、亥时”的说法。
  5.阴历阳历之差与地支十二
  地支十二,还与太阳年(回归年阳历)、太阴年(阴历)的差额数相关。太阳年每年约为365天之多,所谓“阳有所长”,而太阴年每年约354天,所谓“阴有所短”,它们之间相差十二,所以有地支数十二之设定也。因为阳历与阴历之数差十二,所以会有三年一闰月(以月中无中气之月为闰月)、五年再闰月、十九年七闰月的历法设置,以协调阴历与阳历之差。因为有了这“十九年七闰”的说法,所以才有《庄子•养生主》中庖丁的说法:“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也会有《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的说法。也因为有了“十九年七闰”的说法,所以战国时期就有七十六年(19×4)年一周期的历法。
  由上述天干地支的产生可以看出,天干产生要早于地支的产生。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六《用日干支》中说道:“三代以前,择日皆用干……秦汉以下,(择月)始多用支”。也因为这样,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以天干的“戊”(属土)与地支的“戌”(属土)二字的差别来说明天干产生早于地支:“按字书,戌从戊从一,则戊寄于戌,盖有从来”(《补笔谈目录》卷二《象数》)。
  由上述天干地支的产生还可以看出,记日之天干的产生与记月(包括年、时)之地支的产生,都不是孤单地就日而天干、就月而地支,天干地支的产生是古人将日月星辰综合考量的结果,即纪日考量月(三十日一月),纪月考量年(十二月一年),纪年则考量每年与太阳会合的木星的周天运动(十二年)。也因为这样,就必然需要将天干地支综合起来,于是就有了古人的天干地支的组合设计。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化煞产品 | 收费价格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苏州风水选号研易会 手机:13776193687 18652441865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太仓经济开发区人民南路32号 邮箱: 877061683@qq.com
备案编号:苏ICP备11035291号-1 技术支持:太仓网站建设 主机支持:万网核心代理商